简介
概要
虎年伊始预制菜概念在A股市场一骑绝尘,成为资本追逐的焦点。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助推使得预制菜站在了风口浪尖。
懒人经济、疫情宅家、餐桌变局引导着消费习惯变化,只要简单处理就能食用,让预制菜跑出新的“加速度”。
我们一起来从多个方面来看预制菜,从而看清它的未来。
一、 预制菜的发展史
其实预制菜在中国历史悠久,早在青铜器时代就有了咸菜;春秋时期就有了腊肠、腊肉。而国外起步较晚,在美国自1920年起有关制冷设备先后诞生并应用, 1960年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菜应运而生,来满足麦当劳、KFC等快餐企业快速扩张、快速出餐和成本可控的需求。上世纪90年代,随着麦当劳、KFC进入中国,一批外资预制菜企业也随之进入中国,来配套满足它们的需求,并推动了国内冷链配送的发展。
国外的预制菜工业化思想、生产技术和管理体系也随之被国内同行学习、消化和吸收,深刻地促进了中国预制菜朝着工业化、数字化、品种丰富化、口味创新的方向快速发展。
二、预制菜的市场规模
笔者认为我国预制菜正处于步入成长期的入口。2021年我国预制菜行业规模约3,459亿元, iResearch预计2023年达到5,000亿元;未来6-7年有望实现3万亿以上规模,成为“下一个万亿级市场”。预制菜在B端和C端的渗透率依旧较低,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2021年外出餐饮消费中餐37108亿,西餐7112亿,合计4.4万亿RMB;预制菜合计3,459亿元RMB,对应着约1.1万亿RMB的菜品销售额,占2021年外出就餐销售额的1/4。
按国内城镇人口9亿及其日均饮食消费35元均值估算,城镇人口年度整体餐饮销售额为34.4万亿RMB;按2021年的数据关系,倒推预制菜的潜在规模确实有望达到2.7万亿RMB;可见iresearch的预测值基本合理。这既核实了预测的可能性和准确性,也表明了我国预制菜还有非常广阔、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预制菜的增长逻辑
资本的大力助推及消费端的广泛接纳,使各界都看好预制菜的未来。预制菜是否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风口?需要我们来看清背后的逻辑。
我国预制菜主要在最近十年左右才真正发展起来,过去 10 年预制菜的行业复合增速在20%左右。
对家庭而言,预制菜解决的是居家餐饮“消费升级”的问题。过去在家里“手笨”的白领,只能做些简单的菜品;有了预制菜,一切都变得相当不同。如虎年春节期间,较复杂的花椒鸡、佛跳墙、羊蝎子等预制菜,迅速蹿红。和在外吃放相比,更省钱;和传统做饭相比,更便捷;预制菜的选择多,能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四、预制菜的定义与分类
目前有关预制菜的文章,不少对预制菜的定义存在不足,很可能有关作者不是食品专业背景导致。以笔者7年的食品专业教育背景和22年的食品领域工作经验来看。预制菜比较科学的定义应为“预制菜通常指以农、畜、禽、水产品、菌菇等为原料,经过分级、清洗、分切、搅拌、腌制、成型、调味、速冻、烹饪、杀菌、干燥或其它保鲜技术及包装工艺等当中部分或全部工序加工而成的半成品或成品”。(其中划线部分,几乎都被现有其它文章给遗漏了)
预制菜可以按不同的食用方式、存储温度、食材种类、是否热制作来做划分。其分类可以作为预制菜公司做产品品类选择时提供决策参考,以便选择合适自身综合条件的产品,做好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
六、政策加速器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各地省委、省政府分别出台政策,加快建设有影响力的预制菜产业,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有关措施。
鼓励创新金融信贷服务,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供应链金融,支持金融机构为预制菜产业开发金融专项产品,构建预制菜产业发展基金体系,切实降低企业融资难度和成本;组织保险机构与预制菜企业对接,推出一批面向预制菜产品、原材料质量等的专项保险产品;提供预制菜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建设一批预制菜重大投资项目。
同时要求加强预制菜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强化法治意识,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黑作坊”,维护消费者权益,确保预制菜食品安全,推动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
七、进入预制菜需要考虑的问题
进入预制菜行业,首先要考虑产品赛道的选择和企业战略,后续所有规划都基于产品赛道的选择,否则企业战略、投资回报、商业模式等等都无从谈起。
预制菜赛道和餐饮虽有联系,但区别之处也颇多。前者更多地具有食品生产企业的特性,其管理、运营和有关法律法规,与后者存在较大差别。不同的预制菜赛道,生产设备和制作工艺也有较大区别。
八、案例分享
我们近期服务了湖北一家鱼干制品预制菜企业,2020年起步年销售额400余万元,2021年快速发展到年销售额1500余万元,企业员工不到45人,预计2022年将超过3000万元,企业员工编制不足百人。从该案例可以看到选准预制菜赛道,企业就成功了一半。